国内外海上风电建设正在迎来一波加速跑,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根据GWEC装机预测,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在去年基础上翻倍,今年将达到18GW。
国内外海上风电建设正在迎来一波加速跑,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根据GWEC装机预测,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将在去年基础上翻倍,今年将达到18GW。到2030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预计要在去年基础上翻6倍,即在今年基础上翻3倍。
风电企业正积极提升“含海度”。“海上风电是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2021年在山东东营海上风电基地建设40万吨海风大兆瓦铸件产能,一期10余万吨聚焦铸造主轴,3月份开始试生产,并通过金风科技(002202.SZ)、上电等公司的验证,西门子的验证也将很快推进。”金雷股份(300443.SZ)全资子公司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瑞广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记者还从三一重能(688349.SH)获悉,公司今年推出了海风机型,正式进军海上风电市场,目前正努力拓展市场。
“海风与陆风不同,目前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且技术迭代更快、更复杂。”山东某风机企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海风的行业格局尚不稳定,抓住机会的企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大金重工(002487.SZ)在海风塔装上布局较早,预计今年利润率会领跑行业。同行业的天顺风能(002531.SZ)、天能重工(300569.SZ)等企业则全力向海,提升海风产能,以避免掉队。”
目前,全球海上风电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方面,今年5月,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在建和新开工海风项目目前已有18GW,6月江苏大丰800MW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塔筒设备开始招标。
“国内海风经过短暂的蛰伏,正迎来国补结束后行业发展提速新阶段,2023年各省预计陆续启动新一轮竞配。”前述风机企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5月,广东启动15GW竞配,均为原十四五规划并网17GW以外新增量,且后续仍会分批次竞配;6月,福建启动2023年第一批海风竞配2GW;后续,江苏、广西等省份预计陆续启动新一轮竞配,待竞配项目规模较大。
新利体育app下载
据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海风规划约200GW,自海风实现平价以来,已有海南、广西、江苏、福建、上海、辽宁、天津等省区市启动共18.6GW海风竞配。随着广东、福建竞配先后释放,江苏、广西、山东、浙江、海南的海风竞配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启,预计全年海风竞配容量超30GW。
海外方面,欧洲主要国家规划2030年海风装机超130GW,对应未来年均新增10GW以上。美国规划2030年海风装机30GW,对应未来年均新增3-4GW,2022年在建海风项目约0.9GW。此外,菲律宾等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也均提出可观的海风规划,部分地区项目启动较快,成为未来海外海风市场增量。
世界风能协会(GWEC)预测,2022-2030年间全球将新增260GW的海上风电容量,到2030年全球累计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将达到316GW。
中国已成为全球风电制造产业大国,目前全球市场上,约六成风电设备产自中国。但对中国企业而言,竞争压力依然非常巨大,海风作为增量市场属“兵家必争之地”。
“陆上风机价格下降很快,风机企业都把目光放到了海上,现在海风价格也开始‘卷’了起来,目前推出海风机型的风电整机企业超过了10家。”上海一家风机整机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其中,三一重能、运达股份(300772.SZ)等均是新“入海”的风电整机企业。
天顺风能为快速提升海工产能,于去年12月全资收购江苏长风,形成60万吨/年的海工产能。目前公司在建产能包括德国50万吨、盐城二期40万吨,拟建产能包括通州湾二期以及揭阳和阳江基地,实现了在欧洲、中国江苏、广东的海上风电产能布局,并将进一步完善福建和广东的产能布局,预计2024年底海上风电总产能将达到200万吨。
天能重工同样在积极提升海工产能。据悉,公司目前海上风电塔筒及单桩产能约28万吨,预计今年将建成投产产能25万吨,其中陆上塔筒产能约5万吨,海上风电塔筒及单桩产能约20万吨新利体育手机。
王瑞广表示,金雷股份在山东东营的海上风电基地建设40万吨海风大兆瓦铸件产能,一期10余万吨已开始试生产,目前各家客户正在审核认证之中,金风、上电、远景、运达等4家客户已通过审核,西门子等海外客户也将陆续进行审核认证。“国内认证会快一些,今年国内销量会比国外多,后续出口和国内并重,二、三期合计30万吨聚焦大兆瓦主轴、轮毂、底座、连体轴承座,预计2026年全部投产。”
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总监赵锋日前表示,从供应方角度看,GWEC在年初对全球海上风电主机产能做了统计。欧洲海上风机产能到2024年能达到11GW,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将突破20GW。按照区域供应链和需求来看,目前唯一不会出现供应链挑战的区域就是中国。
“中国海风供应链布局更为充分,适应大型化机型,并且具备成本优势新利体育手机,未来在全球市场份额还会提升。”前述风机企业高管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适用于大型化海风的新产能主要集中在国内,因此全球海风供应链进一步向国内集中,相关企业将进入红利期。